69看书网手机版首页搜索小说

69看书网手机版(繁体版)

m.69kshu.win

首页 > 校园小说 > 民国墟烟 > 章节目录(1/1) ()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win/248202/

第三十八章 清早的城(1/1)

社会的主张总是随着时间的需求而变化,庙堂和市井之言各异。在走向“救国图存”的路上,曾文贤说,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走近历史记录的那一页里。/p

昨夜又落了雨。/p

白露已过,秋分将至,一早一晚的寒意一步步临近。/p

翌日,太阳斜挂在东南,风的张扬,让天空显得愈加清明,如籁深邃,泻落市井一地。往日的南小城,在这个时辰点上,十字街角的热闹,早以是人流穿熙了。/p

城的局势一阵紧似一阵,如秋,愈走沉重。民居紧闭街门,商铺半开半掩,除了门面玻璃上张贴的米字条,生意的放量一街无几。挑担的菜农,往犄角旮旯儿一蹲,连一个卖字也不肯喊,买卖不见起色。城,死寂一片。/p

曾文贤有一习惯,每天太阳挂起来的时候,如果天气特别好的话,喜欢独自一人沿着城墙边,穿过瓮城,在有菜园子的地方散散步。在县城内,由东北沿至东南的城墙底下,菜农掇弄着一畦畦的蔬菜,民俗谓以东菜园和南菜园之称。/p

北方的春暖来的迟,立了夏,园子才呈现出水绿一片。菠菜、香菜、韭菜、小白菜、水萝卜、黄瓜,转眼间就采摘上市了。在往后,畦田里的茄子、青椒、西红柿及豆角从挂满的支架上摘下,入了秋,节令走到阑园时,尽管园子呈枯藤残叶坠落之败相,但蔬菜的果实却仍新鲜水灵,等着菜农的最后落架。这是曾文贤往北行走的入眼。时有向南,绕出城垣,到南面的田地间走一走,一箭之遥。这里的大田种植的多是秋菜。长白菜、圆白菜、荪根、窝瓜、大葱等,另是一番秋景。深呼一下旷野的新鲜空气,有助吐故纳新之功效。借此舒缓肢体,放飞思想,那一刻,腹的经纶,文章的落笔便游刃有余了。有时人的智慧“卡壳”,越不过去的就是一界之河。此前的坚持,现在变的率性,有一无一。/p

曾文贤习惯于早间绿地的散步,时有和菜农的简单搭话,明了。蔬菜的种植不仅要得佑于天的自然雨水,而且还要德佑于地的水井灌溉,两水不可缺一,谓之蔬菜。说的更直白些,蔬菜不是种出来的,而是菜农用粪水奶大的。又观之,不免一惊,土地的耕作,租别人的地越种越薄,地是自家的,却越种越厚。社会的取向,不知厚道。感悟,从土地上走出来的乡贤士绅,换了长衫,不言五谷,却敢言为天下。手与项之领袖,不知有脸。/p

转了一圈儿回来,管家陶书玉已经把煮好的小米白萝卜粥,一盘子花卷和几样精致的小菜置于漆木条盘端上桌,简约、清淡、营养。/p

东汉名医卫汛有言:“安身之本,必资于食,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存生。”曾文贤说,一粥一饭加菜蔬,固本惟上,养身。生活原本就应这样,删繁就简,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些。/p

早饭后,在堂屋和女管家又说了会儿话。欣赏着陶书玉的自白,就想起了昨日的凌明一色,女人的柔如是疯癫起来,真值得男人好好的品味和日后的疼爱。/p

走入里屋,泡了杯茶。随手翻阅着邮差送来的刊物。地理的时差,每每看到的时政要闻多是昨日黄花。文章的新鲜随着时间的过去少了些深读的兴趣,只有专栏主笔及作者的随笔还保留些油墨的清香。近年,受当局的影响,那些有深度的大家文章已不多见。另一原因,财力的消减,至使一篇千字左右文章支付大洋七八块的少些,多以四五块之多。/p

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,主推一党独政的国家治理形态初显。国民政府对新闻的介入和限制等,不凡被整肃及封馆;偶有开天窗事件的抗议发生,也无济于事。晚清民初的政治走向清明,陷入一家管束的言论自由日见缩水,愚官的执政理念往往有悖于社会发展的潮流。历史言证:舜因水患派鲧去治理,以堵为快,结果水患成灾。禹接受了父亲治水的教训,采取的是疏,其结果造福万民。水宜疏而不宜堵。/p

言论自由是一国走向政治清明,民富国强的必由之声,非庸官懒政式的一政一党之御用工具。广言天下,对官的约束才会有效,民的富庶,国运的昌盛才能持久。/p

一位欧洲的先知者曾经说过,大意为:历史的事与物都会出现两次,一次为悲剧,一次为喜剧。面壁社会,吾国的悲剧似重又开始,喜剧还未到来。媒体的独立和言论自由沦为民主自由路上被丢弃的一句戏言。/p

新闻人的魅力就在于“掏粪”。这一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新闻界发起的一场运动,很值得吾国媒体执业者坚持。缺了这一精神和价值观的取向,新闻追求办报的独立品格和自由思想就没了灵魂。如是,一纸行尸走肉般依附似的报刊物,缘何承担起社会委以的重托和对民众的启迪。/p

为了方便下次阅读,不要忘记把本站加入书签哦!
状态提示:第三十八章 清早的城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